信息栏目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栏目 > 学院新闻 > 正文
【光明日报】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凝心聚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奋发有为写好新时
发布人:王东升 供稿人:王东升 发布时间:2021-06-24  点击数:
  《光明日报》2021年06月17日第11版以《凝心聚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奋发有为写好新时代答卷》为题并配发图片,报道我院坚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质量党建工作取得新提升;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品质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坚持依托学科发展优势,高水平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坚持强化综合能力建设,高标准社会服务取得新提高,奋力书写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满意答卷。相关内容如下:

凝心聚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奋发有为写好新时代答卷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张新民说:“满怀办好人民群众满意高等教育的豪情,学院全面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和学校决策部署,坚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质量党建工作取得新提升;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品质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坚持依托学科发展优势,高水平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坚持强化综合能力建设,高标准社会服务取得新提高,奋力书写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满意答卷。”
  作为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混凝土喷射机组、第一台超声高速加工中心,出版国内首部型面联接制造技术专著的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自觉肩负起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任,立足煤矿装备和先进制造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煤矿机械、精密与特种加工、智能控制与智能制造、高端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特色研究方向,在太行之阳、黄河之滨,绘就了一幅浩瀚绚丽的辉煌画卷,谱写了一曲恢宏激越的华彩乐章。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000余篇;获批“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河南省A类特色骨干学科群,成为河南省16个高峰学科之一;授权发明专利600余项,成果转移转让100余项,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高质量,党建工作取得新提升
  作为“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协同联动、深化教育教学、注重实践养成,构建起具有学院特色的“12345”基层党建工作体系,调动全院师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家自觉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种历史责任,并获得“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等荣誉。
  学院党委书记聂凯表示,“12345”基层党建工作体系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1”即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核心思路统领全局,奋力推进党建与发展同频共振;“2”即坚持实行“学院、系(部)两级党建工作管理机制”强化保障,奋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增强;“3”即坚持“师德师风建设”“三全育人建设”“优良学风建设”协同构建,奋力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和办学能力、育人质量的不断提升;“4”即着力实施“思源工程、学优工程、争先工程、创新工程”引领提升,奋力推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发挥; “5”即着力构建“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平台建设”为核心的“五维一体”党建工作体系,奋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高效开展。
  为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深植师生心中,学院党委紧紧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按照“破难点、去痛点、疏堵点、补漏点”的思路,围绕“聚焦党建引领、聚焦重点突破、聚焦科研短板、聚焦专业建设”的“四个聚焦”,用“千思万虑、千难万险、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四千万精神”,着力建设有温度的“党建工程”、书写有厚度的“党建答卷”、打造有亮度的“党建品牌”,以高质量党建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
  把牢“定盘星”,建设有温度的“党建工程”。学院党委把党建作为推动发展的“定盘星”,以“指导+发展”的方式,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加强规范建设、夯实基层堡垒,确保党的领导在基层落地生根;以“六个一”活动为抓手,打造“勤务员式”流动党员服务站、“磁力场式”师生便民点,把激发创新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结合起来;构建“爱心服务站”,打造“以心交之、以暖送之、以手援之”温馨家园,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第一速度跟进服务、第一效率解难纾困,做好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工作,极大地增强了大家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画好“同心圆”,书写有厚度的“党建答卷”。为给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好台子”、教师担当作为“撑起腰杆子”,激励他们干事创业“勇挑重担子”“干出新样子”,学院党委秉承“围绕中心、凝聚力量、服务师生、推动发展”的理念,通过强化“事业为上”推动创新、“发展为要”凝聚人心、“关心关爱”服务师生,汇聚起接续奋斗、同心筑梦的磅礴伟力;实施党建“七个一”工程,激起了全院师生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决心和意志。战“疫”期间,学院党委迅速吹响“集结号”、科学组建“战斗队”,广大党员争做防控守责“先锋者”、科学宣传“倡导者”,通过组织爱心募捐、搭建空中课堂,引导大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夺取“双胜利”,打造有亮度的“党建品牌”。学院党委副书记许荣梅表示,为把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转化为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强大动力,学院党委积极探索实践“党建+”工作模式,熔铸形成了推动党的建设与教学科研“无缝衔接”的“1+3+X”党建工作法。“1”即以党的建设为中心,“3”即课程教学、教育改革、科学研究,“X”是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学院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机械原理之间的对话”等特色主题活动,涌现出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河南省高校优秀辅导员、河南省高校“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者、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一大批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
  此外,学院工会坚持“常规工作有新意、重点工作有突破、创新工作有特色、对外交流有成效”的目标要求,积极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维权”四个作用,建起了暖心、舒心、凝心的“教工之家”,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帮扶慰问,评选出“机械先锋”等先进典型,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不断丰富教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河南省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品质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学院副院长焦锋说:“学院把人才培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个标准’、构建‘两个体系’、深化‘三全育人’、落实‘五育并举’,即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标准,构建思政工作体系、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实‘德智体美劳’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强化“引育留用”共举效应,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学院树立“实力看师资,整体水平是基础,高端人才是关键”的理念,制定出台《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实施方案》,“引、育、留、用”并举,打造凝聚人才扎根学院的“强磁场”,对重点人才、重点团队,采用点对点、一对一方式做好政策保障和跟进服务,确保各类人才心无旁骛用心做事,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引领作用。目前,学院会聚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洪堡学者、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专家、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全面落实OBE教育理念,推进专业建设新发展。学院围绕国家、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为基础,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模式,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OBE教育理念,明确“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建设任务,在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监控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取得显著成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分别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先后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时,2021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也携手全国5所高校首批获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受理。近年来,学院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一等奖6项,并有16门课程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精心打造优质育人环境,全面提升品牌育人功能。学院坚持“用心、用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营造“气顺、心齐、风正”工作氛围,铸造“保先进,争第一”机械精神,塑造“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积极主动、追求卓越”组织文化,打造了一批育人工作品牌:一是以“成人、成长、成才、成功”为核心的“四成教育”思想引领工程;二是以成长辅导为宗旨的“文·画·美·剧”心理辅导精品项目;三是以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为目的的“治冷·至热”学风建设体系;四是以服务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为理念的“三改三建”团学工作体制机制。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团中央“井冈情·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奖;学生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等国家级、省级奖项2000余人次。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思政育人水平。学院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各环节。一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打底工程”,出台《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深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思政育人功能,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格局;二是注重实践养成,构建基于层次分析的“年级主题+基础”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引领学生到基层一线锻炼,在知行合一中提升素质;三是突出齐抓共管,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紧密衔接的完整育人链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静下来能想,走出去能干”“让理想与现实无缝对接”的综合能力。
坚持依托学科发展优势,高水平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
  为强化学科建设龙头作用,依托学科发展优势,助推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学院坚持“特色看学科、水平看科研、质量看平台”理念,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科质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把准科技发展方向,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紧扣中央和地方重大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学院实际,抓重要项目申报与平台建设。
  强化学科龙头作用,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学院大力推进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仪器科学与技术等3个省重点学科建设,为河南理工大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提供了重要支撑;获批 “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河南省A类特色骨干学科群,推进学院办学能力向纵深发展;获批“河南省制造智能化技术与系统煤矿机械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工业电化学微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0个,为学科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提升了学院办学水平。
  强化科研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学院聚焦“卡脖子”的科研能力提升,组成科技攻关“突击队”“特种兵”,集中力量克难攻坚,千方百计打破“瓶颈”,主动对接相关部门、企业,围绕产业链的重大战略问题、科技前沿创新问题、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生态链、培养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发力;打造“技术创新+产业培育+产业基地”全链条创新模式,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推动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主责主业,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把精锐力量整合集结到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来,发挥优势、做强长板,打通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实现了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新跃升。近年来,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余项,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等省部级项目120余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奖励20余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000余篇,被SCI/EI收录10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0余项。
  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促进专利成果转化。专利转化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研发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米”,需要高校、企业等多方合力。学院副院长明平美说:“围绕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并提交专利申请,是当前学院专利转化运营的主要途径。”学院定期组织教师到煤矿等企业部门进行实地勘察,围绕机械制造等行业遇到的困难进行技术攻关,培育出了一大批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科研专利。为破解专利转化困局,学院在不断拓展市场对接渠道的基础上,制定了系列强化应用研究、促进专利转让的政策措施,成立校企联合智能研发平台,探索以“企业出资,高校攻关”的科研模式,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和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打造市场创新运作“金钥匙”,使专利转化运营驶入“快车道”,助力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真金白银”。学院赵波教授团队向企业转让超声波加工相关专利技术50项,转让费850万元,为企业创造利润超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准确把握面临的科研形势,汇聚科研创新强大合力,着力研发高精尖“绿色科技”成果,努力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坚持强化综合能力建设,高标准社会服务取得新提高
  学院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学院发展的辉煌成就转化为造福人民的务实举措,努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河南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综合改革,激活内生动力。扭住发展不放松,深化改革不停步,一张蓝图绘到底,学院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瞄准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持续强基础、立支柱、优布局、塑形象。推动综合改革,激活机制动力,勇当科创高地打造的“先行者”、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助推器”、科学决策的“智囊团”、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让现代教育理念真正领起来、科学评价体系真正建起来、教育工作各项标准真正高起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和引领行业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紧扣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依托学科专业优势,锁定目标、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彰显了机械学人的使命与担当。
  创新工作举措,拓展服务途径。搭建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机制,学院千方百计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服务途径、推动科学发展。抓好班子建设,建立《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领导班子沟通交流制度》,发挥“领、导、督”作用,放弃“等、靠、要”,努力“找、创、拓”,树立“发展看班子,关键在团结,管好用好关键少数”的理念,建好一线指挥部,充分发挥堡垒作用;抓班子作风建设,发挥“聚”的效应,明确角色定位,在观念上求同存异,在工作上相互补台,做到民主协商、科学决策。强化团队建设,打破系(部)和专业壁垒,组建教学、科研团队,不让一位教师游离于团队之外,引导广大教师融入团队、会入集体。发挥分配杠杆作用,出台综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合理分配资源,以“扶优扶特、效率优先、需要为重、考核为王”的工作思路,对教职工绩效考核进行量化积分,确保按劳分配、优劳优酬、奖勤罚懒、激发活力。找准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的结合点,引导广大师生主动参与区域产业发展实践,先后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80余个,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00余项,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与成果应用等240余项,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生态环保等领域。
  融入发展大局,提升服务质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学院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拓宽多元服务渠道,逐步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从“体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十四五”时期,学院将以服务河南“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的质量、能力和水平。在特色上下功夫,围绕建设“中西部创新高地”目标,打造特色专业、特色高地、特色平台,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打造实训实践基地,形成浓厚的“工匠精神”培育、训练氛围;在文化上下功夫,深入挖掘中原文化、红色文化,以培养“文化使者”为己任,打造系列文化品牌,努力让学院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开放上下功夫,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与行业转型发展的新需求相结合,对接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五区一群”等国家战略平台,实现更高能级发展的强劲势能和持久动能。
  “希望的种子破土而出的瞬间有多精彩,就有多大的投入和付出。成绩的取得,是全院师生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齐心协力,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一条路一条路蹚出来的、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迈上来的,凝结着机械学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张新民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当前,全院上下正进一步抢抓国家教育事业改革、能源技术革命等历史机遇,砥砺前行、开拓创新,以内涵建设为基础,以特色发展为路径,把好高质量发展‘方向盘’、系好清正廉洁‘安全带’,不断把蓝图化为美景、把憧憬变成现实。”
  (作者:聂凯 张新民 徐春浩)